在方便品一開始就說諸佛智慧,甚深無量,境淵無邊,故言甚深,智水漠測,故言無量.所以說成佛之道豈非境智二法耶.境就是指被觀察的對,也就是我們這個世界,境之淵,無有其邊,境就像大海一樣無邊無際,智慧之水流行無滯,智慧就像像水在大海中流暢無阻,此境智得合,則即身成佛.大聖人教示:「境云萬法之體,智云自體顯照之姿。」池田先生的指導:「境啟發智,智照覽境。就如大聖人明言的「智者,自體顯照之姿」,智慧是以境為緣來啟發,境是受發出的智慧照覽。這樣大家了解境智冥合的道理嗎?

舉個例子來說,之前有個會友開發財車載水,有一天車壞了,只好去租貨車,但貨車行只剩3.5頓的車,沒有小發財車,他為了生活,只好租下去,但是因為車子比較大,一次可以載比較多水,他就把送貨路線排一排,並調整了客戶的送貨量,突然發現他可以做一天休一天,不用像以前一樣每天都要去送水.境就是他送水的車壞了,智就是他重排路線及送貨量, 可以做一天休一天.所以池田先生才說境啟發智,也可以說是困境啟發智慧,沒有困境人都不會動頭腦,去改變,當你有了智慧可以解決問題的時候,智照覽境,就是說這個智慧的方法解決這個困境,達成了一個很好的成果.

但是法華經以前的經典,境智是分別開來的,所以會有和尚出家的行為,出家人到寺廟或深山中去居住,用六波羅密(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) 渡脫於生死苦海,得至究竟涅槃之彼岸, 六波羅密又稱六度,六渡包括菩薩所修的一切行門,由於具體行門很多,俱稱爲六度萬行.他們用一萬種方法追求心靈上的解脫,不染俗事,把境給隔開來了,去追求開悟,去追求智,追求神通(神足通, 天耳通, 他心通, 宿命通, 天眼通, 漏盡通),但以前的經典說要歷刧修行,不只要很久,而且也很辛苦,就像現在在印度還是有苦行僧用奇怪的方法在修行.這就是境智分離.

我老婆的一個朋友長年吃素,也很善良,每隔一陣子就要到大溪打禪七, 打完禪七神清氣爽也不錯,不過,但一回到家,面對兒子的叛逆,公司長官的壓力及同事的不合作,馬上就回到地獄界了.如果她就不管了,出家削髮為尼,兒子的叛逆就解決了嗎?不會的,可能會苦了她的先生.出家自己工作上的宿命就解決了嗎?不會的,其實問題還是會在,不要以為出家就沒事了,大廟中和尚尼姑的鬥爭和宮庭劇沒有二樣,所以如果宿命中的因沒有解決,在公司發生的事,很可能會在寺院中再度發生.尤其現在也講佛教生活化,現在的寺院為了生存,也要走入信的生活中,辦夏令營,對信徒心理輔導,辦各種活動,貼近民眾的生活,做好客戶服務,你在寺院中其實和在公司中沒什麼二樣.

但是因為院寺的環境還是比較單純,少有惡言,或是你只有一人在山洞中修行,根本無法引出宿命來給你修行轉換,所以要很久佷久因緣到了才有去挑戰宿命的機會.但我們的修行是每天都在做宿命換,認真信行學很少人三年五年沒有轉換的.不要以說三年五年很久,與好幾世輪迴才能轉換宿命,三年五年就好像坐火箭一樣快了.所以大聖人說: 極樂百年之修行,不及穢土一日之功德.這就是說「信心即生活」、「佛法即社會」.境智冥合就是用這三千大千世界的境,去引發智出來,克服問題,來彰顯境.

所以說我們的人間革命就是境智冥合,你的境不管是病業苦,經濟苦,為子女擔心等等,等到你取得了智慧,解決了問題,你成功了,你發表體驗,時智照覽境,你人間革命成功了,你的克服過困難就像軍人肩上的勳章,使你的人生更輝耀.

 

法華經如種子,眾生如田.因為從種子種下到發芽/到成長,都需要時間,而且眾生根基不同, 毛竹用了4年的時間,僅僅長了3cm,從第五年開始,以每天30cm的速度瘋狂地生長, 玉山圓柏的直徑每增加 1 cm,需要22.8 年的時間,生長的速度非常緩慢.所以下種後不要急,下種本身就是在累積無量善根.那麼我們要如何來下種呢?就是要透過不斷的對話,要胸懷獅子王之心,秉持絶對的確信,以廣闊的胸襟包容對方,發揮自己的本色,堂堂正正,誠心誠意訴說自己的體驗與感動,必能引發對方的佛性.佛種將透過緣而發.那折伏的本質是慈悲,我們希望對方可以過得更好.戶田先生更說,能代替慈悲的就是勇氣.所以我們才說要有師子王之心,要拿出勇氣,與人對話.

講到勇氣,理事長在上課時有提到一段往事,就是在學會法人化的那天晚上,理事長接到一通電話,他說是理事長的高中同學A,理事長高中畢業就沒有見過這位同學,那位同學是來向理事長恭喜的,這麼久沒見面,理事長說你向我恭喜什麼?他說你不是和一位姓朱的在弄什麼創價學會,現在終於法人化了,老實告訴你,我是國安局的,你做的事我都知道,很了不起,因為立場的不同,我也不能和你見面,只能打這通電話恭喜你.你們看,不管是大聖人、池田先生,理事長都是憑藉著勇氣為廣宣流布在奮戰不懈,未以為懲也. 今天最後就把為廣宣流布,未以為懲也這句話送給大家.

 

arrow
arrow

    BuCh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